(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河健康报记者 曹聪
2月14日,情人节。对于河南80后医生马汝飞来说,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一上午,他都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配合造血干细胞采集,为异地他乡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捐献造血干细胞。
80后医生,无意中救人一命
马汝飞是个标准的80后,2006年他从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就应聘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2016年,他在一次献血时听到血站工作人员在介绍中华骨髓库,并报名参加了骨髓捐献。医学出身的他对此并不陌生,当时他很爽快地同意了。
“上学时我们就学过相关的课程,当时老师给我们讲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部分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捐献者并没什么危害、也不痛苦,过去是抽骨髓,现在和献血一样。没想到,时隔六年就匹配成功了,太幸运了!”马汝飞说。
疫情三年,和病毒打交道最多的当属核酸检测员,可很少有人会关注这一群默默工作的医生群体,而马汝飞就是其中的一员。
2020年初,疫情最严重时,核酸检测的社会力量还没有被充分发掘时,作为省级医院的核酸检测人员,可以说是承担了超出他们原来几倍的工作量,加班加点吃住医院都是家常便饭。
2021年9月,马汝飞又被抽调前往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暨郑州市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和同事一道接管该院检验科,到岗后,他迅速展开工作,理顺工作流程,建立工作制度,使该实验室的标准化和生物安全得到很大的提高,并认真落实24小时不间断值守制度。
马汝飞是2022年10月第一次接到的电话通知,初步匹配成功后,又进一步高分辨配型,最终被确认为合适的捐赠者。因为他平常注意锻炼身体,相关检查显示,身体符合捐献条件。
初步定的捐献时间是2022年12月,谁知道到捐献时间时,马汝飞阳了,只能把捐献时间推到他阳康后。经过休养,又经过四天的骨髓干细胞动员,说巧不巧,捐献时间选在了情人节这天。
就这样,马汝飞成为了河南省第1196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也成为了河南省人民医院第二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面对记者的采访,马汝飞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加入骨髓捐献的队伍中来,他说:“捐献骨髓既能救人,对身体也没有危害,捐献时更没有痛苦,关键单位还给带薪休假,何乐而不为呢。”